求學時期應否談戀愛

愛情在學生時期猶如禁忌一樣。蹤使不是所有老師都對此避而不談,但在香港學校中的戀愛都不被看好。此問題甚至成為各中學的討論題:學生是否應該談戀愛?

無可否認師長對學生的感情加以規管是出於善意。師長們都希望學生可以在在學時期專心學業,或認為此並非適合談戀愛的時期…..…簡言之,認為學生不夠成熟面對此課題。

然而,愛情作為大學問卻鮮有討論此課題。我經常有一個問題,“中小學校作為一個最大的教育團體,在不同課題都教授我們正確的知識,為甚麼偏偏就不提及愛情的課題?”或是愛情並非一門可以教授的“課題”?隨着年紀增長,我們都總會跟愛情牽上關係,單戀/雙戀/失戀/婚姻等等。每當認為自己做錯,都希望有人能教導我們才是正確。學校是應該教導學生如何談戀愛而非成為禁忌。即使是出於善意,談戀愛亦不應成為校內的忌諱,更應教導甚麼才是正確的愛情。

甚麼才是“正確”?如何教授正確的愛情?

愛情並不像學科一樣,可以以非黑即白的方式來表現正確性。穌格拉底在《尤希迪莫斯篇》的記載中,有一段這樣的經歷:
蘇格拉底問鄰居:說謊(欺騙)是否不對?
鄰居回答:當然不對!
蘇:你想像一下,如果有個朋友非常憂鬱,很可能自我傷害。A君為了防止他傷害自己而把他家中所有刀具收起,算是欺騙嗎?A君應該欺騙他朋友嗎?
在此段記載中的蘇格拉底並非指出我們應該做甚麼。他正正指出世上並沒有簡單的方式可以教導正確的行為或觀念。

教育-愛情

愛情涉及相處,涉及觀念的轉變,涉及人與人的關係。往往都需要經過實踐,失敗,反醒,轉變等才可以知道何謂正確。而且並無可以統一的標準。你父母的愛情,你朋友的愛情,你自己的愛情都有不同的地方。唯有透過探究(inquiry)的過程,保持謙卑的,願意改變的想法,去學會正確的愛情。

教育愛情並非要指出甚麼是對或錯,而是放下身份的差異,放下輩份,真正一同探究。在涉及人生成長的課題上,師長輩們都希望可以教育下一代。然而,人生的課題更多的是一同成長,而非上而下的教育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