哲學總給人一種高深抽象、艱澀難明的印象。在此印象底下,不禁令人懷疑兒童能否學懂這門艱澀的學問?如果您也有這個疑問,那希望讀畢本文能解決您的問題。
我們先想想哲學給人高深印象的原因。就是哲學家的用字,都是些正常人不會懂的東西,例如︰本體、客體、形而上學、道德底形而上學、道德的形而上學、實踐理性、理論理性、定命令式、假言令式、內容真理、外延真理、性理、空理、玄理‥‥‥
由此可見,哲學家與平常人的分別,在於他們使用的字眼,都是些非日常用語的字詞。而要正確地讀出某位哲學家的思想,亦須要首先搞清楚他使用的用語。故通常在搞清楚他的思想前,都要在他施設的概念迷宮中走一轉。亦因如此,哲學家方被打上了「生人勿近」的印象。
的確,這些「天書」般的字眼是哲學本科生必遭的劫。但兒童哲學不是大學本科,故不是要研讀某某哲人的某某理論。相反,兒童哲學是就一些小孩會感興趣的哲學問題,展開深刻的討論。
因此,如果您困惑於兒童能否學懂那些艱難的哲學理論的話,則答案就是課堂中是不會專門涉及這些理論的。
後記︰看到這裡,不禁心中有另一疑問,就是沒有這些理論的哲學課,還算是哲學嗎?關於這個問題,可參考下一篇文章。